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胆汁反流可致慢性胃炎食管炎,平日保健做好这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慢性胃炎、食管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医生讲是胆汁反流所引起,除了药物治疗外,做好自我保健,能有效地减轻症状,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防止胃炎、食管炎的复发。 (1)养

当慢性胃炎、食管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医生讲是胆汁反流所引起,除了药物治疗外,做好自我保健,能有效地减轻症状,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防止胃炎、食管炎的复发。

(1)养成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过饱,过荤、过油的饮食,会增加胆汁分泌;空腹时间太长容易胆汁反流,空腹或夜间胃部不适时,可吃点面包、饼干等之类零食,吸附胆汁减轻症状;胃镜报告食管胃已形成糜烂和溃疡时,更应少吃生冷、辛辣、烫硬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浓茶和咖啡等,避免加重胆汁反流的损伤。


(2)重视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忘我工作,要劳逸均匀、动静结合、起居以时,充足睡眠;过度疲倦和失眠会使食管胃蠕动失去节奏,排空能力下降、幽门和贲门关闭不全,导致或加重胆汁反流。

(3)不断增强体质:随着年龄增加,胃肠运动排空能力下降,发生胆汁反流机会多于年轻人,从不注意运动保健、体质较差的老年人更加明显;加强运动,增强体质,可减轻体质较差者的反流、可延缓老年人胆汁反流程度。


(4)关注体重变化:过度肥胖和过度消瘦时都容易胆汁反流。肥胖者腹腔内大网膜脂肪太多会使胃横位、小肠受压,胆汁容易反流。同样,消瘦者胃下垂,胃排空能力不足,胆汁容易反流,因此,保持体型、控制好自己的体重很重要。

(5)调整负面情绪:情绪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是明显的,胃肠是人的第二大脑。过度烦神、压力、焦虑、担心、恐惧、生闷气等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胃肠的排空和幽门关闭的失调,诱发和加重胆汁反流。


(6)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无定时排便,肠内压增加,容易胆汁反流。许多便秘病员深有体会,大便解出的当天,胃部不适症状会明显缓解和自然消除。切记住每天要有定时排便习惯,便秘一定不能长期依赖药物来解决,而是靠自己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7)务必戒除吸烟:吸烟是明确导致胆汁反流的病因,曾有研究用胃镜直视下观察吸烟对胃胆汁反流的影响,发现每吸一口烟,胆汁反流一次。对有胆汁反流者,应少吸烟、细吸烟、短吸烟,浅吸烟,最后过度到不吸烟。


(8)讲究入睡姿态:夜间平卧或左侧卧位时反流的胆汁会积累在胃最低的胃底部,特别对严重胆汁反流者或食管、贲门近端胃切除者,入睡时可通过改变成半躺的斜坡位或半坐位等睡姿来帮助减轻反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9)治疗基础疾病:胆汁反流常伴随于许多基础病如糖尿病、肾脏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等,由于疾病胃肠排空能力下降,尤其在疾病未能隐定控制时,容易出现胆汁反流,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原发病来综合治疗胆汁反流。

(10)了解药物影响:抗高血压药、镇静药、催眠药、抗癫痫药等药物,起作用的同时也能抑制胃排空、松弛幽门,容易胆汁反流,对有胆汁反流者用药应慎重,遵循能不用尽量不用药原则;用药前查看说明书,凡标注有恶心和呕吐副作用的药物,都有可能导致或加重胆汁反流。

当你被查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特别是久治不愈时,当医生讲是与胆汁反流有关时,除了药物治疗外,你若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十点保健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疗效!

图文综合于网络


文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网址: http://www.zgbjyygw.cn/zonghexinwen/2021/0316/791.html



上一篇:女人到40不想长皱纹,多吃这5种保健水果,个个
下一篇:养生保健从养脚开始,医生建议:做好这4件事,

中国保健营养投稿 | 中国保健营养编辑部| 中国保健营养版面费 | 中国保健营养论文发表 | 中国保健营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